<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本网山东滨州讯(惠民县司法局 高远鹏)</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社区矫正作为新时代刑罚执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惠民县司法局立足县域实际,聚焦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构建“1123工作模式”,通过锚定一个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依托一个高标准建成的智慧矫正中心、强化矫正中心和司法所协同共管双重保障、实施“监管+教育+帮扶”三维精准发力的工作新模式,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矫治”、从“经验主导”向“科技赋能”的转型升级,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trong><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一、锚定“一个目标”:以质效提升筑牢社会稳定基石</span></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一)全周期管理压实矫正责任。</strong>从矫正对象接收环节开始,惠民县司法局便建立“三查三评”机制:查法律文书完整性、查社会关系复杂性、查犯罪原因特殊性;评再犯罪风险等级、评心理状态稳定性、评社会适应能力,为每名矫正对象“量身定制”矫正方案。入矫时,通过“一对一”谈话明确权利义务,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同步建立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犯罪情况、家庭背景、心理评估等内容的“一人一档”电子档案,实现“入矫即建档,建档即有数”。在矫期间,实行“动态评估+季度考核”制度,结合日常表现、学习情况、社会参与度等12项指标,定期开展综合评定,根据评定结果调整矫正措施。对风险等级较高的社区矫正对象,增加走访频次、强化心理干预;对表现良好的对象,适当的调整管理等级,实施普通管理。解矫前,组织“出矫评估会”,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家属代表共同参与,评估矫正效果,制定后续帮扶计划,确保“解矫不脱管,回归有保障”。</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二)风险防控织密安全网络。</strong>为从根本上预防重新犯罪,惠民县司法局构建“源头预防—过程干预—应急处置”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依托智慧矫正中心数据平台,对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思想动态、社交关系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潜在风险点,如频繁接触不良人员、夜间异常活动等,自动生成“风险预警单”,推送给属地司法所及时处置。针对重大会议、节假日等特殊节点,启动“特殊监管机制”,实行“每日一调度、每周一研判”,对重点人员落实“四包一”管控措施(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网格员、家属共同包联)。近年来,惠民县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始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多年保持“零脱管漏管、零重大恶性案件”的“双零”记录。</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三)社会融入搭建衔接桥梁。</strong>帮助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惠民县司法局联合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建立“社会融入帮扶联动机制”,从生活、就业、心理三个维度提供支持。对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协调落实临时救助、低保政策;对缺乏技能的对象,开展电工、家政、电商等职业技能培训;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对象,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辅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防线。</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trong><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二、依托“一个中心”:以智慧矫正中心激活提质引擎</span></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一)科技赋能,构建“智能监管网”。</strong>智慧矫正中心核心机房配备高性能服务器集群,通过5G专网与全县14个司法所实现数据实时互通,建成包含各项指标的社区矫正数据库,涵盖矫正对象基本信息、活动轨迹、学习记录等内容。依托“北斗+基站”双定位系统,将定位精度提升至1米以内,一旦出现越界或失联等情况,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在30秒内收到警报,5分钟内完成指令下达,确保“预警即处置,处置即闭环”。中心还接入全县3600余个“雪亮工程”监控点位,对矫正对象常去的社区、企业、学校周边等区域进行动态监测,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线上定位+线下影像”双重验证。2025以来,通过智能监管系统累计发出预警100余次,均得到及时处置率达到100%。</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二)数字平台,打造“线上管理站”。</strong>充分利用“在矫通”APP,实现矫正对象报到、学习、思想汇报等全流程线上办理。矫正对象通过APP进行人脸识别签到,系统自动记录签到时间、地点;线上学习板块包含法律知识、道德教育、技能培训等200余节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完成学习后需通过测试,确保“学有记录,学有成效”。工作人员通过APP实时查看矫正对象动态,发送通知公告、安排线下活动,实现“指尖上的管理”。针对老年、残疾等特殊矫正对象,创新实施“家属辅助操作”机制,由家属协助完成线上任务,同时完成“特殊关注对象”标记,提醒工作人员增加线下走访频次。截至目前,“在矫通”APP注册率达100%,线上办理业务占比超85%,平均缩短办理时间3个工作日,既提升效率,又减少矫正对象的奔波之苦。</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三)沉浸式教育,搭建“虚拟实训场”。</strong>智慧矫正中心内建成VR/AR实训基地,包含“监狱生活体验”“心理疏导体验”等沉浸式体验模块。矫正对象戴上VR设备,可“亲历”监狱里面的工作、生活场景,直面感受与家人难以相见的分离感,以及每日固定时间点固定工作的约束感,直观感受到不服从监督管理规定收监执行后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AR技术模拟“社区矫正VS监狱服刑”的生活对比,让矫正对象深刻体会自由的珍贵。基地还配备心理测评系统,评估其心理状态,生成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2025年以来,已有130余名矫正对象参与VR/AR实训,280余名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评,心理测评率达到100%,心理疏导率达100%,心理异常率同比下降28%。</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trong><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三、强化“双重保障”:以协同联动夯实规范根基</span></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一)统揽全局强引领,打造矫正“智慧中枢”。</strong>明确矫正中心与司法所的职责边界,构建社区矫正工作协同共管机制,通过双重保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正规化运行。矫正中心承担“指挥棒”“服务器”“智囊团”三大职能:作为指挥棒,负责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度制定、考核评估,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问题;作为服务器,集中管理矫正对象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风险热力图”“矫正效果曲线”,为司法所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作为智囊团,组建由法律专家、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复杂案例提供解决方案,开展业务培训。中心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制度,每月通过视频会议听取各司法所工作汇报,分析存在问题;每季度组织一次实地督查,对照《社区矫正执法行为规范》检查档案台账、走访矫正对象,2025年以来,已发现并整改问题20余项。</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二)精细管控暖帮扶,筑牢矫正“基层堡垒”。</strong>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承担每日打卡签到、每月书面汇报、开展教育帮扶等具体任务,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档”精细化管理。每个司法所配备2-3名专职矫正工作人员,联合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矫正小组”,每月至少走访2次重点对象,每月开展2次集中教育,每季度组织1次心理疏导。为提升司法所工作水平,定期开展“以案释法”培训,分享典型案例处置经验,创新实施“早提醒、午巡查、晚总结”工作法,每天早上提醒矫正对象当日任务,中午通过定位系统巡查活动轨迹,晚上总结当日情况,有效避免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三)联动机制聚合力,构建矫正“协同网络”。</strong>建立“三共三同”联动机制,数据共享,矫正中心与司法所两级实时互通矫正对象信息,避免重复录入;资源共用,矫正中心工作人员联合司法所开展活动时,司法所场地设备供矫正中心统筹使用;责任共担,对工作失误实行“双追责”,既追究司法所直接责任,也追究矫正中心指导责任。同时,实行“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矫正中心制定的工作任务同步下达至司法所,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直接挂钩。</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trong><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四、实施“三维发力”:以监管教育帮扶促进全面转化</span></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一)精细管理筑牢社区矫正防线。</strong>在监管工作中,坚持“科技赋能精准管控,人文关怀体现温度”,既守住“不脱管、不漏管”的底线,又避免过度监管影响正常生活。依托智慧矫正中心的智能系统,实现“定位不越界、活动可追溯”,同时明确“三个不干预”原则:不干预正常工作生活、不公开矫正对象身份信息、不歧视其家庭成员,保护矫正对象隐私和尊严。对违反监管规定的对象,严格依法处置,2025年以来已对17名违规对象给予训诫处罚,4名给予警告,形成有效震慑。对表现良好的对象,实行“积分奖励”制度,积分可兑换优先参与技能培训等“福利”,激发矫正对象的积极性。</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二)精准矫治提升社区矫正效能。</strong>教育是社区矫正的核心环节,惠民县司法局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多元教育体系,帮助矫正对象树立法治观念、提升道德素养。线上依托“智矫云课堂”,开设法律常识、心理健康、家庭关系等课程,实行“必修+选修”模式,确保每月学习时长不少于16小时;线下开展“法律大讲堂”“道德故事会”“红色教育行”等活动,2025年以来已开展集中教育190余场次,参与矫正对象3500余人次。针对不同类型的矫正对象,实行“分类教育”,对青少年对象,侧重价值观引导和前途教育,激发学习动力;对暴力犯罪对象,强化情绪管理培训,通过心理疏导、案例讲解等方式提升自控能力。</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三)精心帮扶促进社区矫正融入。</strong>依托已经建成的帮扶基地解决矫正对象的实际困难,建立“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帮扶机制,从就业、生活、心理三个方面提供支持。联合县人社局及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筛选适合的岗位信息,截至目前,全县共有32名矫正对象通过帮扶实现稳定就业,5人自主创业,真正促进了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对生活存在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协调民政部门落实临时救助、低保政策,实现真情助教,通过人文关怀,增强矫正对象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度,更好的帮助矫正对象重塑认知、提升能力、融入社会,实现“管得住、教育好、帮到位”的目标。</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社区矫正“1123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抓住了社区矫正工作“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管理与帮扶相统一”的本质要求,又融入科技赋能、协同治理的时代元素,实现矫正质量与社会效果的双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上,惠民县司法局将继续深化“1123工作模式”,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每一名矫正对象都能在规范中感受到约束、在教育中实现思想蜕变、在帮扶中看到生活希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惠民、法治惠民贡献司法行政力量。</span></span></span></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