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作者介绍:</strong>纪金锋,笔名焦暄旺(矫正宣传网谐音),现为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专职律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司法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社区矫正宣传网、智汇社矫公众号的创办人,撰写的司法所长与社区矫正对象对话系列文章颇受欢迎,先后参与汇编社矫书籍《社区矫正工作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社区矫正对象警示教育》《社区矫正法治研究》等书籍,受邀为多地开展社区矫正授课。</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社区矫正法》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刑事判决、刑事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正确执行,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从而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从立法目的来讲,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和考核的核心导向。</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习惯性地将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作为主要考量基准,且长期把某一阶段全国公布的千分之二的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当作重要衡量依据。这种考核目标的设定,存在诸多突出问题:</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首先,违背了《社区矫正法》的核心目标。</strong>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工作成效的好坏,应体现在助力多少社区矫正对象实现积极改变、将多少社区矫正对象从犯罪边缘拉回正轨上,而不是仅仅看其是否重新犯罪。</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其次,混淆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边界。</strong>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并非社区矫正机构单方面努力就能完全预防。社区矫正工作属于综合社会治理工作,不同阶段、不同内容有不同部门参与其中,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公安机关在这方面应承担主要职能。其实与社区矫正工作同在社会中执行的社区戒毒,就极少听闻将社区戒毒人员的重新犯罪行为跟戒毒工作的好坏相联系,但为何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都要倒查责任的逻辑起点在何处?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负责的仅仅是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并非其治安管理工作。</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再次,导致监督管理行为和认识异化。</strong>在以重新犯罪率为考核目标的导向下,社区矫正机构为完成考核任务,难免会层层加码监督管理措施。这不仅使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与现有人员力量、经费保障严重不匹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加剧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可能引发极端事件。很多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一旦听说本地发生案件,第一反映就是嫌疑犯是不是社区矫正对象,深怕被追责!</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第四,指标设定缺乏科学性。</strong>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主观性犯罪,也有过失性犯罪,后者难以准确衡量,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因此用重新犯罪率来衡量社区矫正工作成效并不科学。同时,千分之二的目标设定,使得各地目标完成情况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一两例重新犯罪就否定全年工作,显然有失公允。而且,很多地方为完成考核目标,会采取变通手段,比如将社区矫正期间涉嫌犯罪、解除矫正后才判决的情况不纳入统计等,导致大量数据失真。</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第五,造成不同部门之间的考核冲突。</strong>以前部分检察机关以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违法犯罪问题进而发出纠违作为考核目标,而社区矫正机构以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作为考核目标,这必然导致两者考核目标冲突,形成“矛与盾” 的关系。甚至出现检察机关 “用放大镜找问题” 的情况,造成部门间关系紧张,违背了政法机关共同推动工作的一致目标。</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基于此,个人建议围绕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这一核心目标,完善考核目标体系,重点关注将多少社区矫正对象从犯罪边缘拉回,关注有多少社区矫正对象因为社区矫正工作发生转变,具体可考虑以下指标:</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一是危险性评估变化指标。</strong>目前司法部正在全国试点社区矫正调查评估规范化工作,其核心是评估社会危险性和对居住社区的不良影响。我们可借助这项工作,将社区矫正对象入矫时与解矫前的社会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对比,以此作为衡量其社会融入程度的考核指标之一。</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二是社区矫正对象受表扬率、受减刑率指标。</strong>根据《社区矫正法》规定,社区矫正对象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表现突出的,应当予以表扬;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减刑。在实际工作中,表扬情况能直观反映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将受表扬率、受减刑率纳入考核,可激活表扬这一“沉睡” 的制度,引导社区矫正机构积极引导社区矫正对象主动接受监督管理、争取良好表现。</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考核指标具有“指挥棒” 作用,我们应从以往以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为主的负向考核,转向以社区矫正对象受表扬、获得减刑、社会危险性降低等为主的正向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指标的转变,能够带来多方面积极效果:</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一是有利于各地充分展现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成果,让社会更直观地看到社区矫正工作的价值。</strong>以往我们将预防重新犯罪作为我们核心考察目标,导致了我们在宣传我们工作时,往往对于社区矫正对象涉嫌重新犯罪讳莫如深,深怕因此否定了我们工作。智汇社矫刊发过几个社区矫正对象违法被撤销缓刑的案例,有些是裁判文书网公开的案例,有些地方都认为对本地社区矫正工作有负面影响联系笔者删除!如果改变考核目标,可以让社区矫正机构大方应对,积极宣传矫正成果,同时严肃处理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亦可以作为宣传点。</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二是能将各地社区矫正机构从过低的预防重新犯罪率考核压力中解放出来。</strong>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预防本就属于治安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的职能范畴,这样的转变能让各行业部门切实担负起行业监管责任,符合社会治理的要求。社区矫正机构重点负责是否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至于违反其他行业性管理法律法规的,交回相关部门,避免因为其社区矫正对象身份一管到底的思维。</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三是可与检察机关的考核形成同频共振。</strong>检察机关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线索后,我们依法处置即可,无需再受考核负担的困扰,从而形成工作合力。以往我们往往认为检察机关的宣传报道的是发现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是在给我们减分,但我们跳出这一核心考核目标后,可以更好心态、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接受检察监督,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完善发展。</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考核指标转变后出现虚化和纸面化问题,细化考核指标、科学设定标准至关重要。同时需要明确,修改考核指标并非放弃监督管理、允许任意作为,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法定工作仍是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考核目标,引导社区矫正机构以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为核心开展工作。</span></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