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本网来源:大通人大</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监督计划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县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一、基本情况</strong></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施行以来,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职责,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数字检察工作,创新研发脱漏管类案监督模型,运用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依托数据平台的支持和监督模型的建设,有效打通了社区矫正对象动态信息共享堵点,破除了监督“壁垒”,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质效。</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一)以数字检察赋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strong>结合数字检察工作,在总结近年来社区矫正工作方式方法基础上,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对象脱漏管类案监督模型”,通过数据关联比对研判,确保及时发现监督线索,截止目前,已利用该监督模型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脱漏管异常问题线索45条,通过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经过矫正机构对违规对象进行训诫并公示,起到了“惩戒一个、教育一片”的警示作用。依托“社区矫正一体化监管平台”,开展“九三”平台日常巡查,切实提升了智慧矫正监管水平。为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衔接配合,整合社区矫正对象数字信息资源,与公安、法院、司法签订《关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监督模型应用。</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二)以巡回检察助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strong>持续开展社区矫正巡回检察工作,制定印发《大通县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巡回检察工作总体方案》,选派业务骨干组建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的刑事执行检察暨“执检蓝”办案组,通过查询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入户走访社区矫正对象、与重点社区矫正对象谈话、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座谈等方式持续开展检察监督,高度凝练形成了巡回检察“四步工作法”,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提质增效。截至目前,针对发现的问题发出检察建议13份,与矫正机构共同推进整改落实,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水平。</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 (三)以教育帮扶提升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质效。</strong>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理念”为主要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构建以法治教育“正心”、谈话教育“暖心”、检察书信“耐心”、检察履职“公心”、红色教育“润心”的“五心育人”机制,实施分类教育和个别化矫正,从社区矫正的人员管理、心理疏导、就业帮扶三个方面,不断加强社区矫正的全过程监督,提升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质效,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有力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定。</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trong>二、存在的问题</strong></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县人民检察院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人民群众对检察监督工作的新需求新期盼,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一)协调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strong>与社区矫正机构、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沟通衔接、案件通报、交付执行等方面,还存在衔接不够顺畅、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公检法司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完全共享,导致“审矫对接”、“检矫对接”、“警矫对接”三大对接还存在一定困难。</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strong>《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宣传普及不够广泛,群众知晓率不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的概念、内容、目的、意义和作用认知不够,导致部分群众对社区矫正人员存在歧视和排斥等心理,给矫正社会化增加了一定难度。部分矫正对象存在人机分离、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等现象,技防定位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可能造成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三)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广泛。</strong>受传统刑罚观念影响,群众志愿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社会监督和教育帮扶作用发挥有限;承接社区矫正政府服务的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尚待建立。</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三、工作建议</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strong>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健全和完善检察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继续加大检察监督力度,促进司法行政机关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二)进一步加强联动合力。</strong>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和衔接配合,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机制,以运用大数据手段为核心,加强电子数据的资源整合,实现政法系统办案信息、电子数据共享,共同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加大联合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矫正衔接、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各环节工作,做实做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 (三)进一步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监督面。</strong>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参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实现“检察监督+人民监督”融合发力;引导社会力量和基层组织广泛参与,提升教育帮扶效果,让社区矫正监督工作“零距离”“看得见”。</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trong>(四)进一步提升群众知晓率。</strong>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法宣传方式,开展《社区矫正法》法律知识进乡村、以案释法等宣教活动,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理念、重要意义以及检察机关相关监督职责,提升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度和知晓率,推动和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span></span></p>